粗枝大叶的“大事记”。新闻故事要有一以贯之的新闻线索★★,讲求起承转合,细节点睛★。一些新闻求多求全,生怕读者看不到故事全貌,只有广角镜头★,没有特写镜头,只有全知叙事,没有焦点透视,一味以时间顺序罗列重大事件、重要活动,新闻人物只是在不同场景跳跃穿插★★★,没有打动人心的具体内容。
新闻故事不讲套路,但故事写作却有诀窍,写好新闻故事没有速成法,只有★“笨”方法★。
夹叙夹议的★“述评体★★”。叙议结合是新闻故事常用的写作手法,但很多新闻容易把内容重心置于评议部分,由此陷入★“掉书袋”的误区★★★,有的在故事中引经据典、旁征博引,大量引述名人名言、政策文件,有的在故事中夹杂过多价值评述和情感表达,“唱高调★★”“上价值★”★,“说教味”太浓,切割故事线的完整度,压缩读者的想象空间。
在办实事中讲好故事★。讲好新闻故事的关键是要学会“置身事内”,既要当好新闻故事的报道者,又要当好新闻故事的参与者,新闻故事不止于讲述,更在于通过讲述为群众办实事。越接近百姓日常生活,越能讲出群众爱看的好故事。
有立体饱满的“人物★”。新闻故事注重以人传情★★,以人叙事,要有形象生动、事迹典型的新闻人物作为故事内核★★。例如,《大众日报》对孔繁森的报道《★“世界屋脊★★”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》,采用切片式的细节描写,用简短的语言串联起孔繁森在1979年和1988年两次进藏期间的事迹★★★,故事平铺直叙★,娓娓道来★★,为读者还原出一个真实、鲜活的山东干部形象★。
古往今来★★,中国人在写故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故事名篇可谓数不胜数,比如《木兰辞》、杜甫的“三吏三别”、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等★★。诸多名篇在今天都可以算作纪实写作的范畴。
结构严密的“公文体”。公文写作与新闻故事有本质区别★★,公文中的政策导向和工作部署是新闻报道的基础★,但是新闻故事写作必须要抛开公文的规范体式★。很多新闻故事为了寻求高站位★★、展现大主题★★,大段引用公文内容,甚至使用公文文风进行写作,最终新闻结构虽然严密,但内容故事性不足★★,缺少灵动性★★。
有直面现实的★★“力道★★”★★。新闻故事讲究心有千钧,落笔一点成,要聚焦现实问题,挖掘时代发展中的热点,以情节的起承转合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★★★。例如,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片《“无钢”济钢重返500强》,讲述了济钢集团直面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,从★“关停主业、转型发展”到职工安置,再到“二次创业★,重塑济钢★”,再到布局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,故事情节徐徐而发,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,叙事节奏紧密而富有张力,引发观众强烈共鸣。
有身临其境的“画面”。新闻故事讲究“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”。要有重回现场的画面呈现,以生动的文字或镜头语言带给观众临场感。随着VR利来熙熙利往攘攘、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,综合运用文字、音频★★、图片★、视频★、直播、H5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成为主流。
写好新闻故事不仅考验采编能力和文字水平★★,更考验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感知和理解深度★。同样的题材,有些报道能瞬间刷屏,成为爆款,有些报道却无人问津,它们多数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。
有激荡人心的★★“情感”。新闻故事讲求寄情于事★,以情入心,要准确把握新闻人物的情感基调和情绪变化★★★,撬动读者的情绪★。例如,《人民日报》的《两名基层干部的★★“鸡毛信”》,讲述了两名基层干部主动请缨★,在暴雨和泥石流中徒步12小时、40公里确认群众安危★,并手写数封信件向镇党委政府传递灾情信息的感人故事。通篇故事一气呵成,将基层干部写信传递灾情信息与抗战时期的“鸡毛信★”进行类比,情感厚重真挚,感人至深★★★。
社交媒体时代,“好玩★★”的内容太多了,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鸡毛蒜皮★、家长里短、娱乐化的内容所抢占。在这种情况下,先天体质更严肃但也更为重要的新闻信息如何才能“突围★★”★★?
以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帮办栏目《小溪办事》为例★★★,节目不仅讲述群众生活中面临的急事、难事、烦心事利来熙熙利往攘攘★★,更通过媒体力量帮助群众解难题、办实事★★,好故事的背后是媒体人为民办的实事,是媒体人坚守职责使命的付出。
以《大众日报》“蹲点调查”栏目为例★,★★★“行文五千,必蹲七天★★”★★★,“蹲★★”出一系列重磅报道★。
例如《人民日报》的融媒报道《风雨落坡岭》★★★,以被困旅客、列车乘务员、救援队员等亲历者的视角完整记录了长达105个小时的脱险全程,报道的12分钟视频全部由现场亲历者拍摄,用亲历者的镜头讲述现场故事★★★,朴实无华的纪实画面直击人心,带给了观众更加真实的沉浸体验★★。
陈陈相因的“八股体”。新闻故事是创意写作★★,谋篇布局、文风文笔没有固定模式★★。如今,在“流量经济”的影响下★,自媒体行业总结出了“标题党”“震惊体★”“刚刚体”“悬疑体”等一系列★“写作公式”“流量套路”★★★。这样的套路“博人一笑★★★”还可以★★,想创出经典很难。
小故事也能讲出大乾坤。故事在精不在多,在活不在长。早期的报刊和广电新闻栏目,版面和时段可谓“寸土寸金”,能在有限的篇幅中讲出好故事才最见功力。如今新媒体飞速发展,虽然篇幅受限情况大大减少,但是短时新仍是新闻故事的生命力。例如★★,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开设的《我在现场》栏目★,每篇短故事在300字左右★,短小精悍、管中窥豹,用特写式短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示时代洪流中的人物故事和发展脉动,广受读者好评。
头重脚轻的“引言体”★★★。新闻故事要先声夺人,即刻引起读者兴趣。但在实际操作中★,很多人写新闻故事容易陷入“皮厚”的误区,故事情节切入太慢,开头铺陈过多,像论文引言一样,非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,冗长复杂★,迟迟不入正题★★。真正动人的故事点要么包裹在背景介绍中“千呼万唤始出来”★★,要么流水账式一笔带过,提不起读者兴趣。
好的新闻故事是时代的印迹、历史的回音★★、群众的生活★、感动的力量★★★。如果故事讲得不够好,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;如果故事讲得不够新,那是因为看得不够多。唯有亲历★、亲见、亲闻、亲为,才能讲好火热的生活和奋斗的人生。
蹲点调研胜过冥思苦想。“活鱼★★”在险滩,故事在民间★★★,好故事不是网上搜出来的★,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★★★,是扎根基层★★“跑★”出来的★★、下沉一线“挖”出来的。练好调查研究的★“基本功★★★”★,才能讲出好故事。
自说自话的★“独白体”★★★。新闻故事的内核是人物和事件。写好新闻故事要处理好记者个人话语的比重,让新闻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。如果新闻故事中作者出镜率太高,就会陷入作者与新闻人物“抢戏”的误区。作者自说自话,急于自我表达,遮蔽新闻人物的光环★★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