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瞭望者、记录者,也是建设者★★、推动者★★。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★★★,向“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”的记者致敬!
本报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8届长江韬奋奖奖杯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陈剑/摄
第18届长江韬奋奖(韬奋系列)获得者高山长期奋斗在总编室夜班一线★★★,发扬“三牛精神”,做报纸的★★“排雷员”“守门员★★”;精益求精,编辑采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报道;拥抱融媒时代★★,创新新闻编辑形式★★,打造了一批可视化精品。
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,《中美乐团上演“茉莉香飘茉莉花★★★”》获消息一等奖★★。2023年11月,正值习主席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中美元首会晤之际★★★,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抵达苏州★★★,美国乐手们收到一份特殊礼物★★,苏州民间制作的茉莉花手环。彼时茉莉花已基本下市★★,为赶制手环★★,民间各方力量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★★★,记者第一时间采访还原★★,展现中美跨国文化交流和动人的民间友谊★★。
《“群聊★★★”一年,相当于开了五次全会》获通讯三等奖。记者紧扣网友熟知的★“群聊”追问,揭秘政协委员如何★★★“群聊”以及★★“群聊如何发挥作用★★”。报道以大量鲜为人知的★★★“后台”细节,披露委员建言直抵、更多群众接入议事国家殿堂等信息,自然无痕地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。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8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艺)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,记者节前一天,第34届中国新闻奖、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★★,向广大新闻工作者送出了一份特别的“记者节礼物”。中国青年报社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,报社编委高山获长江韬奋奖(韬奋系列)。
《找到那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》获副刊作品三等奖★★。该报道细致还原了有张力的新闻现场★,带读者沉浸式感受了一次全城救助★★★。文字如电影画面一般,呈现一位青年的困顿坠落与社会群力的托举,展现出年轻人面对困难的不屈和陌生人像涟漪般扩散的大爱。
《“了不起的青春小店★★★”系列报道》获系列报道一等奖。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★★,持续近1年的★★★“了不起的青春小店”寻访调研★,记录了大时代浪潮中的青年创新创业力量★★★。记者奔赴全国各地,最远抵达祖国“四极”★★★,探访了数百家青春小店,记录了年轻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和奋斗故事★,剖析深层次的施政变化和社会变迁★★★,折射出中国经济的生命力与韧性。
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★★★,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,每年评选一次。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。这些获奖作品和获奖者和人民同心、与时代同行★,生动体现了中国青年报服务青年成长、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导向。
《中青报·中青网“大思政课★★★”云平台》获应用创新三等奖。该平台贯通报、网、端★★,集思想性、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于一体,开设★“青年大学习”“青年团课★★★”★★“思政慕课”等七大版块,推动思政课堂走进网络★★★,实现网络思政联通实践★★,立体精准触达青年。
中国青年报社编委高山获第18届长江韬奋奖(韬奋系列)。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陈剑/摄
本报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、第18届长江韬奋奖部分团队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陈剑/摄
《体育盛会传播如何吸引Z世代》获新闻业务研究三等奖。作者结合组织策划成都大运会报道、杭州亚运会报道等丰富业务实践,创新性提出以社交媒体为体育传播主战场,以视觉化为体育传播主要产品样态★,以新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和传播等观点★★。